原文:Say Goodbye to Taiwan
作者:John J. Mearsheimer
日期:2014年2月25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轉載請保留此聲明。***
中國持續興起對台灣來說意味著什麼?我不是指今天,不是說下一年。台灣將要面對的真正困局在往後幾十年才會出現。那時候的中國,一個看來可能—儘管不能全然確定—會有持續經濟增長的國家,會遠比今天強大。
當代中國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中國的軍力不如美國,而且是差了一大截。北京不犯下在今天和美軍開火這樣的重大錯誤。𢰺言之,中國受到目前明顯對美國有利的全球勢力均衡制約。
但是,各國國力甚少會不起變化。人們經常怱略的真正問題是,在一個全球勢力均衡明顯不利台灣美國,而中國掌握的相對實力遠比今天大,其經濟軍事實力和美國在同一水平的未來世界裏,會發生什麼事。那樣的世界看來使人不安,甚至心寒。但未來可能就會是這樣。
我確信中國持續崛起將會對台灣構成一些重大影響,而且幾乎全都是壞影響。中國不僅會遠比今天強大得多,還會繼續致力使台灣成為中國一部份。此外,中國會試圖像美國主導西半球那樣主導亞洲,也就是說,即使中國不會消除美國在亞洲的軍力,也會尋求將之削弱。美國當然會大力反抗,並且會設法圍堵日益增強的中國。隨之而起的安全競賽不論結果如何,對台灣都不是好事。時間並不在台灣那一邊。以下是我對美國、中國和台灣之間可能發生的事情所做的推論。
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裏,大多數台灣人會希望他們的國家取得法理獨立,並成為國際體系之內的一個合法主權國。由於強烈的台灣身份認同—一種和中國分隔的身份認同—在過去65年於台灣興起。這些自視為台灣人的民眾當中有許多都希望擁有自己的民族國家,他們不太想台灣成為中國大陸的一個省。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資料,在1992年,在台灣居住的人當中,有17.6%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到2013年6月,持這一看法的人有57.5%,一個明顯的大多數。只有3.6%的受訪者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此外,2011台灣國家安全普查發現,假設中國不會因為台灣宣佈獨立而攻擊台灣的話,80.2%的台灣人會選擇獨立。另一個近期的民意調查發現,大約80%的台灣人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兩個國家。
然而,在可見的將來,台灣都不會得到正式獨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不會容忍此一局面之故。事實上,中國表明假若台灣宣佈獨立的話便會對台開戰。中國在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法明確訂明,假如台灣謀求法理台獨, "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不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另外,依照奧巴馬總統的說法,華盛頓"完全支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因此,在可見將來,台灣能夠指望的最佳局面是維持現狀,亦即實質獨立。事實上,在去年6月受訪的台灣人當中,超過90%傾向無限期維持現狀,又或者維持到將來某個日子。
最壞的局面是,台灣依照北京指定的條款和中國統一。當然,統一可以有多種形式,其中某些形式會比別的好。或許最不壞的情況是,台灣得到可觀的自治權,就好像今天的香港那樣。中國領導人稱這種方式為"一國兩制"。只是,這個方案對大部份台灣人來說沒多少吸引力。正如王元綱博士所言:"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反對統一,即使統一條件有利都一樣。不管怎說,緃向數據顯示,民眾對統一的支持度在下跌。"
簡言之,對台灣人來說,實際獨立遠比成為中國一部份理想,不論其最終政治安排如何。然而,對台灣而言,關鍵問題在於,對著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它能否逃過統一並維持實質獨立。
那中國呢?它怎樣看待台灣?兩套不同的邏輯—其一有關民族主義,其次圍繞安全問題—決定了它對台灣的看法。然而,這兩套邏輯都指向同一個終局:中國和台灣統一。
有關民族主義的理據直截了當而無爭議。中國堅定地致力使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對中國的精英以及一般人來說,台灣永遠不可以成為主權國家。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但在1895年被可恨的日本人奪去了。當時的中國國力虛弱,不堪一擊。台灣必須再次成為中國的一部份。正如胡錦濤在2007年的第17屆黨大會上說: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過程中,海峽兩岸必會達成統一。
中國和台灣統一是中國國民身份認同的其中一個核心元素。在這事情上完全不容妥協退讓。事實上,確保台灣不會成為主權國家,並且最終成為中國的核心部份和攸關中國政權的合法性。
中國領導人堅持必須統一台灣,越早越好,而且可能的話,希望可以和平做到這一點。他們同時表明,如果沒有其他辦法的話,武力是一個選項。
安全問題則較為複雜,而且和中國的崛起緊密相關。表面上,這一點圍繞著一個簡單但意義深遠的問題:假以時日, 變得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會怎樣在亞洲行事?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對台灣有重大影響。
要預測正在崛起的中國將會如何對待與它相鄰的國家和美國,唯一辦法是運用大國強權政治理論(great-power politics [1], [2])。依靠理論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關於未來的資料,因為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說得好,"當下之事只能在自然界存在,過去之事只能在記憶中存在,而未來之事則根本不存在。"因此,我們只能夠依仗理論來判斷可能發生的世界政治事件。
我自己的國際關係現實理論說,國際體系的架構迫使那些憂慮自身安全的國家和其他國家爭奪權力。每一個大國的最終目標是把自己佔有的世界權力份額最大化,最終主導世界。以現實的說法來講,這意味著實力最強的那些國家會尋求在自己那個地區建立霸權,同時確保沒有大國對手主導另一個地區。
要說得更明白的話,國際體系有三個決定性的特徵。第一,這個體系的主要行動者是在無政府狀態下運作的各個國家,這即是說,在國家之上沒有更高的權威。第二,所有大國都有某些進攻性軍事能力,也就是說,它們擁有互相傷害所必須的能力。第三,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確實了解其他國家的意圖,特別是它們日後的意圖。舉例說,要弄懂德國或者日本在2025年對與它們相鄰的國家會有什麼意圖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在一個其他國家可能不懷好意,而且具備重大進攻能力的世界裏,各國傾向互相畏懼。而處身無政府體系之內,國家一旦遇上麻煩將無處求助這點加深了這種畏懼。故此,各國了解到,最佳的生存方式就是,和潛在對手相比,越強大越好。一個國家越強大,它遭受其他國家攻擊的可能性便越低。例如,沒有美國人會擔心加拿大或者墨西哥會攻擊美國,因為這兩個國家都不足以和山姆大叔匹敵。
但是,大國並不只是想要成為最強的大國—雖然這樣的結果也很好。它們的最終目標是要成為獨步全球的霸主,亦即是說,它們要成為這個體系裏唯一的一個大國。
在當今世界,要成為霸主到底意味著什麼?任何國家想要擁有環球霸主的地位都是近乎不可能的事,原因在於,要在全球維持權力,並且將之投射到遠方大國的地域極為困難。一個國家能夠指望的最佳結果是成為區域霸主,取得其所屬地理區域的主導地位。大約自1900年起,美國便成了西半球的霸主。儘管美國顯然是當今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它並不是全球霸主。
那些取得區域霸主地位的國家有進一步的目標:它們尋求防止其他區域的強權得到同等地位。易言之,區域霸主不想要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相反,它們希望維持多個大國瓜分其他區域的局面,於是那些國家便會互相競爭,故此無法把注意力和資源集中到區域霸主身上。總而言之,對任何大國來說,最理想的局面是成為某一區域的唯一霸主。今天,美國享有那個崇高地位。
這個理論如何預示多年後崛起的中國將會怎樣行事?簡單來說,中國會試圖像美國主導西半球那樣主導亞洲。它會試圖成為區域霸主。說得更具體的話,中國會尋求把自己和鄰國—尤其是印度、日本和俄羅斯—之間的實力差距。中國會想要確保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大,使任何其他亞洲國家都不能威脅它。
儘管中國追求軍事優勢,並進而征服其他亞洲國家的可能不是沒有,但並不大。中國更可能會想要鄰國依循它的可接受行為規範,就好像美國使美洲的其他國家知道它是老大那樣。
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也可能會嘗試把美國趕出亞洲,就像美國在19世紀時把歐洲大國趕出西半球那樣。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將會像1930年代的日本那樣,推出自己的門羅主義。
對中國來說,這些政策目標在戰略上合情合理。北京會希望與之相鄰的日本和俄羅斯處於軍力弱勢,一如美國喜歡與其接壤的加拿大和墨西哥處於軍事弱勢那樣。哪個腦筋正常的國家會想看到它所在的區域裏出現別的強國?所有中國人都必然記得,在過去兩個世紀,當日本強大而中國衰弱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此外,一個強大的中國為什麼要容忍美軍在它的後院行動?畢竟,當其他強國向西半球派遣軍隊時,美國的政策制定者無不暴跳如雷。在美國看來,那些外國軍隊是潛在的安全威脅。同樣的邏輯應該也應用到中國身上。在家門口有美軍部署,中國又怎會安心?依照門羅主義的邏輯,把美軍趕出亞洲,不是更能保障中國安全嗎?
我們為什麼會指望中國的行動會和美國不同?中國領導人難道比美國領䄂更有原則?更講道德?他們的民族主義傾向會比美國小?會比較不擔心自身存亡?這些說法固然都不符合事實,因此中國可能會仿效美國,並試圖成為區域霸主。
中國這個安全考慮對台灣意味著什麼?答案是,中國有強而有力的戰略理據,在最低限度上嘗試切斷台灣和美國的密切關係,並使台灣中立。然而,對中國來說,最佳的可能結果是,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隨著時日過去,中國對這一目標的追求會越來越積極。
統一會在兩方面提升中國的戰略優勢。首先,北京會吸納台灣的經濟及軍事資源,因而使亞洲的勢力均衡局面變得對中國更加有利。其次,台灣在本質上是一個位處中國海岸對開的巨形航空母艦,取得這個航空母艦會增強中國在西太平洋投放軍隊的能力。
簡言之,我們看到民族主義和現實邏輯都為中國終結台灣實質之局並使之成為中國一部份提供了有力的動機。對台灣來說,這顯然是壞消息,尤其是因為亞洲的勢力均衡之局正在變得對中國有利,要不了多久,台灣便會無力抵禦中國。因此,明顯的問題在於,美國能否在崛起的中國面前為台灣提供安全。易言之,台灣能不能在自身安全問題上指望美國?
我們來看看美國在亞洲的目標,而這目標又將怎樣涉及台灣。區域霸主會盡力阻止其他大國在它所處的區域稱霸。對任何一個大國而言,最好的情況是自己成為一個區域裏的唯一霸主。根據歷史紀綠,美國顯然就是按照這個邏輯行事的,它不會容忍和它勢均力敵的競爭者出現。
在20世紀曾經出現了四個有望問鼎區域霸主地位的強權:1900至1918年間的德意志帝國,1931至1945年間的日本帝國,1933至1945年間的納粹德國和冷戰期間的蘇聯。毫不意外的是,這些強權都試圖在西半球取得和美國一樣的地位。
美國怎樣回應?每一次,它在擊敗、瓦解這些圖謀稱霸的強權時都起了關鍵作用。
當德意志帝國看起來會獲勝並統治歐洲時,美國在1917年4月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對扭轉戰局,使德意志帝國改處下風起了重要作用。到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國崩潰了。在1940年代初,羅斯福總統用了很大的努力促使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而阻止日本的亞洲圖謀和德國的歐洲圖謀成為現實。美國在1941年12月加入戰爭,幫忙摧毀了這兩個軸心國。自1945年起,美國的政策制訂者極力限制德國和日本的軍力。最後,在冷戰期間,美國堅持不懈地阻止蘇聯主導歐亞,接著又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把蘇聯掃到歷史的垃圾堆。
在冷戰結束後不久,喬治•H•W•布什政府那份具爭議性的1992年 “防務計劃指引(Defense Planning Guidance)”被洩露給新聞界。 那份指引很大膽的說美國是迄今為止世上最強大的國家,又說美國打算繼續維持這一崇高地位。易言之,美國不會容忍與勢均力敵的對手出現。
在2002年,那份由喬治•W•布什政府發表,著名的國家安全策略中重複了同樣的訊息。那份文件,特別是文件中那發動”先發制人”之戰的聲言,招致很多批評。但是,人們對於文中宣稱美國應該遏制新興強權,並維持它在全球勢力均衡中的控制地位這點一句抗議也沒有。
底線是,美國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裏,致力取得西半球的霸主地位,而這做法有很好的戰略理由。自從成為區域霸主之後,美國一直竭力阻止其他強權控制亞洲或者歐洲。
故此,假如中國嘗試主導亞洲的話,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會怎麼回應並沒有多少疑問。可以預料,美國會極力圍堵中國,並最終將之削弱,使中國不再具有在亞洲發號施令的能力。簡言之,美國可能會以冷戰時對待蘇聯的方式來對待中國。
和中國相鄰的國家固然也害怕中國崛起,而它們也一樣會盡其所能阻止中國成為區域霸主。的而且確,已經有大量證據顯示印度、日本、俄羅斯等大國,以及新加坡、南韓和越南等比較小的國家對中國崛起感到憂慮,並正在想方設法圍堵中國。最終,它們會加入一個由美國主導的聯盟,以圖制止中國崛起,就好像冷戰時代,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以至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和美國聯手圍堵蘇聯那樣。
台灣會怎樣融入這個畫面?美國和台灣的密切關係歷史不短,在冷戰時代初期,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黨軍隊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的時候便開始了。可是,若果台灣受到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攻擊,華盛頓並沒有守衛台灣的條約義務。
但無論如何,美國都會有很強的動機去促使台灣成為其反華聯盟中的重要一員。首先,正如先前提到,台灣擁有重要的經濟和軍事資源,而那個島本身在實質上就是一個巨大的航空母艦,可以用來控制的水域鄰近對中國而言至關重要的東海岸。美國當然希望台灣的資源在自己這邊,而不是中國那邊。
第二,美國對台灣的承擔和美國在亞洲區內的公信力有密切關係,這點對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很重要。因為美國位於距離東亞大約6000英里的地方,它需要努力使其亞洲盟友—特別是日本和南韓—相信,一旦它們受到中國或者北韓威脅時,美國會出手相助。重點是,美國得要使首爾和東京相信,它們可以得到美國的核保護傘保護。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及其盟友一直在斟酌這個延伸威懾的棘手問題,試圖將之解決。
假如美國和台灣中斷軍事關係,又或是在涉及中國的危機爆發時未能保衛台灣的話,那必然會向美國在區內的其他盟友傳達一個明確的訊號:它們不能指望美國提供保護。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會極力防止出現這個結果,並維持美國作為一個可靠伙伴的名聲。這意味著,不論如何, 他們都會傾向出手幫助台灣。
美國雖然有充份理由希望台灣成為它那個對抗中國聯盟的一員,但有理由認為,這一關係無法長久維持。首先,在往後10年的某個時間,美國將會無法幫助台灣防禦中國的攻擊。記著,我們在說的是一個軍力比目前強大得多的中國。
此外,地理位置幫了中國一個大忙。很簡單的原因是,台灣和中國大陸那麼近,和美國卻那麼遠。當中國要和美國進行對台灣投放軍力的比賽時,中國可以毫不費力就贏了。加上,在為台灣作戰時,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必然不會願意在中國大陸向中國軍隊發動大規模攻擊,因為他們擔心這樣可能會引致核升級。這個牽制同樣幫了中國的忙。
也許有人會說,有一個簡單方法可以解決台灣在不久將來欠缺一套針對中國的有效常規防禦機制這個問題:把台灣納入美國的核保護傘。可是,這個做法解決不了問題,原因在於,假使台灣被中國侵佔了,美國並不會升級到核水平。這個利害關係並不足以使美國冒全面熱核戰爭的風險。台灣的重要性不及日本,甚至也比不上南韓。故此,對美國來說,明智的做法是不要把台灣納入核防禦的範圍,想也別想。
說美國最終會放棄台灣還有第二個原因:這是個特別危險的引爆點,可以輕易觸發一場不符合美國利益的中美戰爭。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明白,台灣的命運對持各種政見的中國人/華人來說都極其重要,如果美國看來在阻礙統一的話,他們會極為生氣。可是,假如華盛頓和台灣建立緊密軍事聯盟的話,它便正正在阻礙統一,中國人/華人不會忘記這一點。
需要注意的一個要點是,中國民族主義這一強大的力量強調,過去,像美國等強權怎樣在中國虛弱的時候淩辱中國,掠奪中國的領土,例如香港和台灣。因此,圍繞台灣爆發的危機,又或是危機升級至戰爭都不難想像。畢竟,中國民族主義在那些危機當中必然是會帶來麻煩的力量,而假以時日,中國會擁有征服台灣所必需的軍事能力,增加戰爭爆發的可能。
在冷戰時的超級大國之間並沒有像台灣之於中美安全競賽這麼危險的引爆點。一些評論員把台灣比擬為冷戰時的柏林。但柏林不是蘇聯的神聖領土,而那地方在戰略上對雙方都不太重要。台灣可不一樣。考慮到這地方引發戰爭的危險性,又考慮到美國最終將會無法保衛台灣這點,美國的政策制定者相當可能在最終會得出結論,認為捨棄台灣,放任中國脅迫它接受統一在戰略上是合理做法。
所有這些都旨在說明,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美國可能會在台灣問題上顯得有點精神分裂。一方面,有強大的誘因使美國希望把台灣納入到它圍堵中國的聯盟。在另一方面也有理由認為,隨著時日過去,和台灣保持密切關係得到的利益將會比不上潛在的代價,一些可能甚為高昂的代價。當然,在短期內,美國會保護台灣,並視之為戰略資產。只是,這種關係會維持多久是一個疑問。
到目前為止,有關台灣未來的討論幾乎全部集中於美國會對台灣有什麼行動。然而,面對中國崛起,台灣的領袖及民眾選擇追求什麼對於台灣會遭遇什麼事情同樣會有很大影響。毫無疑問,台灣在接下來幾年的首要目標是維持它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局面。在未來10年要做到這點應該不會太難,這主要是因為台灣幾乎肯定會和美國維持密切關係,而美國有強大的誘因和能力去保護台灣。可是,過了那個時間點之後,台灣的戰略局勢可能會大幅度惡化。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軍力會很快達到可以征服有美軍助守的台灣那種水平。而就像先前所說,美國是否會長期幫助台灣並不明朗。
面對這個黯淡的將來,台灣有3個選擇。第一,它可以發展自己的核防禦。核武是終極的防禦,而台灣擁有核武庫存的話,存將會大幅度降低中國攻擊台灣的可能性,這點不成疑問。
台灣在1970年代尋求建立自己的核武,那時候它擔心在越戰之後會被美國遺棄。可是,美國叫停了台灣的計劃。然後,台灣在1980年代秘密嘗試發展一個(核)炸彈,可是美國發現了,又迫使台灣終止計劃。台灣不能建立(核)炸彈真是不幸,因為如果它能夠有自己的核武庫存的話,它維持獨立的機會可以大大增加。
在亞洲勢力均衡變得明顯不利台灣之前,那個島無疑還有時間購置自己的核防禦。但是,這個建議的問題在於,北京和華盛頓都必然反對台灣擁有核武。美國反對台灣發展核武是因為這樣會鼓勵日本南韓也發展核武,而且也因為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極不願意看到盟國有能力發動一場最終可能會牽連美國的核戰爭。把話說得更直白,就是美國沒有一個人想看到台灣有能力引發一場可能會使美國受到大規模核攻擊的衝𥤮。
中國會強硬反對台灣取得核防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京固然明白,這種防禦會使北京征服台灣變得困難,甚至是不可能做到。另外中國也明白,台灣的核武會在東亞觸發核擴散,這樣不僅會限制中國在區內發號施令的能力,更會提高任何常規戰爭升級至核戰爭的可能。由於這些因素,中國可能會申明,台灣一旦決定要發展核武,中國便會攻擊台灣的核設施,甚至會開戰征服那個島。簡言之,看來台灣要發展核武是不太可能的了。
台灣第二個選擇是常規防禦。但是,在一個和台灣及美國的聯合軍隊相比,中國軍隊佔有明顯優勢的世界裏,台灣製造的防禦在沒有核武的情況怎會有效?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能夠擊敗中國軍隊—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在於使中國為得到勝利付出鉅大代價。換言之,目標是要使中國打一場持久、血腥的戰爭。沒錯,北京最終會獲勝,但那個是代價高昂的勝利。如果台灣向中國明言,即使台灣軍隊在戰場上被打敗,反抗還是會繼續的話,這個策略便尤其有效。台灣可能變成另一個新疆或者西藏的威脅必然會起阻嚇之效。
這個選擇類似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元帥(Admiral Alfred von Tirpitz)那著名的"風險策略" (risk strategy),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十年用的就是這個策略。提爾皮茨元帥知道德國不可能建立一支強大得足以在戰場上打敗英國王家海軍的水師。但是,他認為德國有能力建立一支可以對英國王家海軍構成重大損害的水師,從而使倫敦害怕和德國開戰,由此阻嚇英國。此外,提爾皮茨元帥認為,這一"風險艦隊"甚至可以成為德國用來攻擊英國的外交籌碼。
這個常規防禦的選擇有好幾個問題。這些問題使這個策略在長遠而言是否有利台灣成為疑問。首先,這一策略需要美國和台灣共同作戰才行。可是,很難想象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會選擇打一場不僅會落敗,而且在過程中會付出極大代價的戰爭。甚至台灣會不會開打這樣的戰爭也是個疑問,因為這戰事主要是在台灣—而不是中國的土地上展開,而結果是到處都是死亡、破壞。而台灣最終也只會失敗。
另外,追求這個選擇意味著台灣和中國來一場持久的軍備競賽,這會為它們之間激烈而危險的安全競賽火上澆油。易言之,達摩克利斯之劍會一直高懸在台灣上空。
最後,儘管很難預測中國在長遠的將來會變得有多霸道,但可以想象,中國最終會強大得足以使台灣無力反抗中國的猛攻。假如中國蛻變成為超級大國,而美國對台灣的承擔減弱的話,這情況必然會出現。
台灣的第三個選擇是,追求我稱之為”香港策略”的方案。在這個方案,台灣接受了它注定會失去獨立的事實並成為中國的一部份。然後,台灣會致力確保和平過渡,並且盡可能向北京爭取最大的自主權。在目前,這是個令人不快的選擇,至少在未來十年也是如此。但是,長久以後,當中國強大得可以相對輕易地征服台灣的時候,這個選擇可能便會顯得比較可以接受。
那麼台灣可以怎樣?核選項並不可行,因為不論中國還是美國都不會接受台灣擁有核武。以”風險策略”的方法來進行常規防禦遠遠不是理想的方案,但只要中國的優勢不是大得可全無困難地掌管台灣的話,這是個合理的方案。但這個方案要奏效,美國便必須維持對台灣防務的承擔。而長遠來說,這種承擔並無保證。
一旦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台灣放棄維持實質獨立的希望,轉而追求實行”香港策略”或許是合理的做法。這絕對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但正如修昔底德 (Thucydides)在很久以前說過,在國際政治上,”強者可以為所欲為;弱者只能逆來順受”(“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
台灣會否被逼放棄獨立在很大程度上視乎中國軍隊在往後幾十年會變得有多強大,這點至此應該明確不過了。台灣當然盡一切可能爭取時間並維持政治現狀。但要是中國繼續崛起,台灣變成中國一部份看來是必然的事。
台灣要避過這局面,只有一種情況才有可能。明確點說,所有台灣人都應該期望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出現戲劇性放緩,而且在中國本土出現重大政治問題,使之必須全神對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國便不會有能力追求區域霸主的地位,而美國也能夠保護台灣,就像它目前在做的這樣。在本質上,台灣要能夠維持實質獨立的最佳方法是,使中國在軍事及經濟上虛弱。但不幸的是,台灣沒有影響事態,使這情況成為現實的能力。
當中國在1980年代開始其令人注目的增長時,大部份美國人和亞洲人都以為這是好事,因為所有隨之而來的貿易和其他形式的經濟往來都會使所有人更富有,更快樂。根據統治者的智慧,中國會成為國際社會中一個負責任的成員,而與之相鄰的國家不大需要擔心什麼。許多台灣人曾經抱持這種樂觀看法,他們有些人現在還是這樣看。
他們錯了。通過和中國貿易,並幫助中國成為經濟強國,台灣幫忙創造了一個新興的巨人,這巨人帶有修正主義者的目標,包括終結台灣的獨立,並使之成為中國的一部份。總之,對台灣來說,強大的中國不只是個麻煩,更是個惡夢。
John J. Mearsheimer,芝加哥大學的R. Wendell Harrison傑出服務政治學教授,《國家利益》諮詢委員會成員。本文改編自他在2013年12月7日於台北向台灣國際關係協會發表的講話。其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的更新版將於今年4月由W.W. Norton發行。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