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星期一

墙外楼: 吴戈:马航事件该如何收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Free national bestsellers for your eReader - Fiction, Nonfiction & more! Join 1.5 million book lovers now. Sign-up in under 10 seconds to get the free daily email.
From our sponsors
吴戈:马航事件该如何收场
Mar 24th 2014, 01:31, by 墙外仙

虽然对乘客家属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忍触碰的伤痕,但从全社会的危机应对来说,有些判断总有个时候要下。否则《民事诉讼法》不会有"宣告失踪"的条款。当然,中国民法规定下落不明要满两年才算失踪,但如果只是从现实可能性来分析,用不了那么久。坠毁就不用说了,超过200人、存在如此多无法解释之处的劫持案,也是空前绝后,或者说概率较低的。

真相到底是什么,最大的突破来自2014年3月20日,当天澳大利亚宣布在卫星照片上发现疑似飞机残骸。然而一天过去,连迅速赶到的最先进海上巡逻机也没有找到照片上的残骸,而且又有消息说不排除是遗失的集装箱。于是,21日的最新消息又转回神奇的大马官员,他们这回说:不能完全透露全部信息,是为保护机上乘客的安全。于是,猜测又完成一个轮回,人们又一窝蜂地想:这意味着飞机或许是安全的?

又回劫持论

如果是这样,当然是最好。然而,马官方的这种暗示绝非首次被这样猜测。其实这完全是个怎样理解的问题。只要没有飞机的确切下落,马方从纯理论上的确不能排除飞机被劫持的可能。但是,请千万注意,马方最不擅长、也表现最不好的就是——把话说清楚。

如果他们意思只是理论上不能排除劫持的可能,而你已经按被劫持去理解,那么问题马上来了,什么样的劫持阴谋大到劫匪一直不提要求,甚至不公开手中筹码?或者,什么样的要求可怕到被勒索的政府不敢公开?

基于现代责任政府的运行职责,如果已经面临这样的劫持和勒索,坚持秘密谈判的合法性、合理性、必需性何在?谈判成功谁来付钱或者满足对方政治条件?谈判失败才公布,后果如何?这些都是起码的前提。

在各国情报、媒体、社会传播如此发达,跨国信息流动如此活跃,涉及有关方如此多的事件上,如果马政府象阴谋论者想象的那样,谈砸了被对方撕票,还竟敢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继续装模作样地搜索?除了朝鲜可以试试,还真没这样有能耐的政府。

其次,如果是纯粹的飞行员个人自杀,用这种方式也需要其他人配合,折腾得这么复杂的自杀,有多大可行性?倒是20日美国一飞行员推测该机只是因失火而导致坠机,虽较富偶然,倒真能解释一系列技术现象,启示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急于下结论。

剩下的劫机却并非什么新发明,世上千奇百怪的劫持多了去了,总归有个诉求。那么,劫机的诉求无论与哪个方面有关,要到什么可怕的程度,才会吓得各国政府除了继续保密外一筹莫展,对劫匪言听计从,还要瞒着全球公众继续假装搜索?历史上的劫机诉求,大至释放上千名囚犯,索要百亿现款,也达不到这个程度吧?

而劫持诉求一旦大到离谱,比如索要世界一半的黄金,要求某个省划给某个反政府武装,要求事后保证不追究等等,反而倒好办了,因为这样的条件完全给他兑现,他也消受不起。也就是说,没了交易的可操作性,他吃进去迟早吐出来,因为他手里的200来条人命虽然是个大筹码,可这样的筹码的用法不外乎以前案例中那些(请家属们原谅,我们只是从犯罪学的角度讨论),这并不是万能的。长期留着用,政府也不会答应交易。

另外,如果真与马国内政治,或者东南亚乃至中东恐怖组织有关,从恐怖组织的目的说,一直秘密谈判的好处也不大。要是谈判中被突袭成功,那可连组织的名号都没来得及打响啊!

这还没有考虑到,这么大一架飞机,在没有哪国政府配合的情况下,躲过东南亚、南亚、中亚、澳大利亚多国防空力量,躲过全球侦察力量,能够在哪里找到有近3000米跑道的机场隐蔽至今?最终逼出是美军迪戈加西亚基地参与阴谋,已经是逻辑上遭遇死胡同,却非要装预言家的阴谋论者走投无路之举。

总之,这样的劫持如果存在,对手神奇若此,恐怕我们把人质救回来的概率也极低了。

面对现实

实际上,如果没有任何劫持的线索,按这个思路去工作,已经偏离了问题,因为对劫持是开动反恐机制,寻找的是完整飞机和人质,而按事故(包括劫持失败造成事故)思路是开动搜救机制,寻找的是残骸。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象。

现在当然是双管齐下,但实际上无非还是两个方向都没有进展时,对准确信息已经快绝望的社会迅速又开始在两个极端间跳跃,这个方向一否定,马上大举猜测另一个方向。这个过程中的媒体经验教训已有太多论述,但笔者认为应当思考的不止是媒体,也与受众有关。

中国公众可以说从未遇到过这样的跨国灾难,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当然不希望,也很痛心这样的事发生,更不希望它发生更多,但客观地说,灾难是常有的,一个社会在灾难中积累出一种日益成熟的心态是有必要的,更是可以传承的财富。这点可以向日本学习。

回到事件中,其实是事故还是劫持,终归还是真相问题,而当务之急是找到飞机的下落。在劫持情境下寻找完整飞机的工作其实是可以较快有起码初步的结论的,只是这次也没有多国总指挥机构,马方说真地也担不起完全排除哪种可能的责任,因而这个结论始终是不明确的。但从概率说,这个可能已明显减小,而寻找残骸早已成为核心工作。

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的这次发现如果判断错误,拜托中国社会也不要又以什么"乌龙"评判。这项工作挑战着人类最高科技,各国都在尽力帮忙。有不协调等问题只能多体谅多感谢,中国没有理由抱怨这个那个,更没有能力说"不行闪一边,老子自己来"。在这种事情上,我们的朋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猜疑和不合时宜地扯出其它纠葛更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现在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坠毁的概率已经非常大,这将使残骸的分布极为随机而广泛。由于海洋的动态性严重影响残骸的位置,通讯数据计算出的两条可能最大的弧形正随着时间迅速散开。即使找到个别残骸,也不等于能够打捞到主要部分,特别是黑匣子。即使找到黑匣子,也不等于能破解谜团。

因此,所有人都应该对这件事有个心理准备,它最坏情况是成为一个持续多年的谜团,其次是耗费几年才找到,甚至被偶然发现线索。我们希望出现最好的情况,但谁都知道,现在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一次劫机谈判,而且可能性极低。那么,可以预料,如果没有突破,事件只能进入善后理赔,同时以极大的耐心和多国协作保持一段时间的搜索。再没有结果,就只能纳入悬案,特别是各国不可能长期不计成本。

作为第一次面对这种事件的中国社会,还是少一些抱怨,少一些阴谋论。马来西亚政府表现不佳,的确不必辩护,但严格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常见水平,中国自己来未必驾轻就熟。

中国更不必由此又痛感自己武器装备不行,南海没有基地,南印度洋没有部署,地区号召力不够。这一事件如果离开国际协作,能独立应对的仍只有美国,这是事实。从救援的角度,中国当然应当尽可能完善,但救援力量的全球到达,其实已接近于作战力量的全球到达。对国家长远地位也可以有一些壮志,只是恐怕不必以救援来加速这个巨大的野心。

其实,同中国是否需要全球作战一样,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公民安全需要加强保护,但是否就只以远程飞机说到就到来衡量,其实颇为狭隘。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仍将以塑造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加强国际协作来实现,自身武力的贡献绝不是根本,以为有武力就无人敢犯则更是幼稚。除了实力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从这次事件中体现出的,一个全球首屈一指的大国,还应该在承受力、心态、思维方式、社会理念、胸怀、包容、智慧、魅力等方面大有长进,至少不是眼下这个样子。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