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不尊"或者说"坏人变老"的话题仍在舆论场上绵延,今天的人民日报也针对"老外扶摔倒大妈是否遭讹"一事发表评论,强调"破解'扶老人困局'需要三个支点,即"舆论理性、司法中性、内心人性"。
"大妈"的表现已经够让人分裂的了,但如果连理论上"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都成了动辄伤人性命的"恶童",是不是意味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在当今中国已经全盘沦陷?
前天深夜,重庆电视台11月27日播出的新闻节目《一岁幼童坠楼之谜》,经由新浪发掘推荐,引爆互联网。视频摘要如下:"日前,重庆一岁半的原原被家长误留在了电梯里。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婆婆再找到孩子的时候,原原浑身是血躺在小区楼下的地砖上,生命垂危。电梯监控视频画面显示,婴儿在电梯里时竟遭到同乘的陌生10岁小女孩摔打!"
的确,事发数日之后,在重庆电视台的采访中,看着监控录像里女孩"又打又踢"的模样,原原的家长仍然难以抑制震惊与悲愤,指责她在电梯到站开门后将娃儿丢出去"像丢猪狗一样"。"5分钟之后,众人在楼下发现了浑身是血的原原。大家发现孩子所在的位置七八米远的草丛中,有一个巨大的空当,上面的树枝叶也被折断了。从现场的情况和原原的伤情大家揣测,孩子是从居民楼高处跌落在草丛中,之后被人挪到旁边的。原原的家属表示:'刑警队还在调查,我们也不好说,但从逻辑上判断是从阳台上掉下来的。'"
正是这段重庆电视台的视频以及京华时报的讲解,使得"小女孩电梯里摔打婴儿,疑似将其扔下25楼"在昨天成为门户首页热荐新闻,以及社交媒体争相议论话题。
午后起,新京报通过网站连续发布了《重庆小女孩电梯内摔打陌生男婴,警方称男婴已无生命危险》、《重庆被摔男童手术风险极大,小女孩家长赔偿5万余元》以及《重庆被摔男童家人对小女孩一家提起诉讼》的消息:"12月3日下午5时左右,原原从昏迷中苏醒,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家属透露,原原颅骨骨折,肺部出血。目前原原仍在重症监护室观察,医院正组织专家进行会诊,近日将为原原进行手术。医生跟家属说,'此次手术风险极大。'家属透露,事发后,小女孩父母先后分三次给了原原家58000块钱。但是目前原原的治疗费用已经超过5万元。原原父母为当地普通建筑工人,目前只能通过警方联系女孩父母,家属对接下来的治疗费用表示忧虑。"
稍后,更有对已成千夫所指的肇事者家长的采访记录:"小女孩父亲李先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他并不认同外界关于女儿故意将男童摔下25楼的指控,'经警方调查,当时女儿和男童在阳台,有踢打的动作,但并未故意将男童摔下。'至于男童坠楼的原因,李先生表示,事发时传出几声狗叫,'男童受惊吓自己坠楼'。李先生称,自己的女儿平常很喜欢小孩和小动物,'但表达方式有问题。'李先生说,事发后他问女儿为什么要踢打男孩儿,'女儿说男孩跟她做鬼脸、不友好'。李先生认为,伤害男婴只是女儿表达感情的方式,'她希望男婴对她笑,对她友好。'李先生称,自己和妻子平常会打骂女儿,多少对女儿的性格有影响。事发后,女儿一直哭闹,目前已被妻子带至新疆安置。他表示自己事发后积极配合警方调查,也乐意家属到法院起诉,'会积极配合后续赔偿工作,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而根据中新社晚间发布的跟进报道,"摔婴女孩的同学说,她事发前两三天就曾说过想把一个婴儿放包里,从楼上摔下去。此前该女孩还有把蜗牛捏碎吃掉等异常行为。据同学介绍,女孩出过车祸并头部受伤,她的父亲也曾到学校跟老师沟通过,希望多多关照。"
及至昨夜23时许,重庆官办门户华龙网发布《重庆长寿区通报"女孩摔打男婴"事件情况》,确认警方已初步查明事件情况:"据李某陈述,她将原原从电梯抱回25楼家中,在客厅沙发上对原原实施殴打,后将原原抱至阳台栏杆上逗玩,致原原从阳台栏杆坠落。原原奶奶看到电梯直接运行至25楼停下,遂赶至25楼寻找,遇李某从家中走出,遂向李某询问原原下落,李某谎称原原已被他人抱走,李某与原原奶奶一同乘电梯下楼寻找。下楼后两人分行,李某绕行至原原坠落地处,将灌木丛中的原原挪至七八米外的小道上,然后返回自己家中。原原奶奶径直到小区保安处调看视频监控。公安机关已及时将调查结果向双方当事人及其监护人进行了通报,因行为人李某只有10岁,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公安机关依法不予立刑事案件侦查。李某父母均系某化工企业职工,事发时,家中只有放学回家的李某一人。12月2日,李某母亲调至该企业新疆分公司,李某一同前往。临行前,办案民警将李某母女赴新疆事向原原家人及其律师进行了当面告知。"
除了转述"公安部门将进一步核查事件相关具体情况,并严格依法处理"的表态,华龙网还附上了的区政府发言人的痛惜,以及"责令李某监护人依法履行法定责任"、"责成区教育部门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严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司法等相关部门为原原方提供法律援助,支持原原方依法维权"。
作为将此事推向全国舆论视野的最重要媒体,新浪昨晚更早一些时候已经请来重庆被摔男婴的父亲李生忠开设认证微博账号,向各位好心人士表示感谢。
这些微博上的围观者,的确是出离愤怒,看着小女孩父亲那句"伤害男婴只是女儿表达感情的方式",他们更加怒不可遏,甚至对责男婴家长都有了一点"怒其不争",@黄峡客即是以几十年前"英国10岁女杀手"的故事为鉴,激烈反问:"虐待1岁男孩的那个女孩儿,家里赔了5万块钱,事情似乎开始往不了了之的方向走去。这种罪行,5万块就能解决问题了?"
这种声音也呈现在了今日中国各地媒体上。腾讯今晨首页专题《女孩摔婴:真有天生罪犯吗》同样是以英国10岁童虐杀幼童案为例强调,虽然"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遗传因素和某些脑部病变会令儿童产生'暴力倾向'",但"点燃犯罪行为引信的还是后天因素"、"扣动施暴扳机的仍是后天教养":"根据现在披露的信息,女孩的父母对惨剧难辞其咎。而在女孩父亲的解释中,女孩的踢打成了'表达爱'和应对男孩'不友好'的方式,自己的孩子似乎只是错在不会表达'感情'。事发后,女孩和母亲第一时间逃往新疆,而且至今没有道歉。再加之,打骂的教育方式。可以说,这一家三口的行为模式如出一辙,写满了'暴力、逃避和欺骗,而且极度缺乏同理心。'而同理心恰恰就是反社会人格所缺少的机能。这些人能理解施暴是错的,但是他们不能感受到'错'引发的难受体验,也没有正常人见到残忍场面就把自己代入受害者感情的能力,所以就会以一些莫名其妙的方式应对。"
在头版《重庆通报摔童案》的带领下,新京报用一个通版详细回顾了《"摔打男童"女孩:抱至阳台逗玩致坠楼》的全过程,以及原原爷爷的委屈:"事发后并没有见过小女孩,但在派出所跟女孩的父亲见过一面,虽然心里说不出的怨恨,但根本不敢发脾气,'我们不能闹,不敢闹,孩子得等钱救命。'"
"很可能是当电梯关上门之后,小孩一看奶奶不在,哇的一声就哭了,一哭小女孩就会挺烦,于是实施了一系列暴力行为"——除了请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教授李玫瑾、心理专家海蓝博士等来分析家庭教育责任,即"每一个孩子实施暴力的背后都是被暴力过的"之外,新京报还配发社论《女孩摔打男童,心中猛虎何以出笼》,讲出了心中的"不可思议":"许多人在反复仔细看了这段视频之后,头脑中的问号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成倍地增长了:女孩子为什么会对小男孩施暴?短短几分钟,无动机,无宿怨,甚至前半段还是大姐姐逗弟弟的温馨场景。天使和魔鬼眨眼间易位,这是什么节奏?目前,有无数种揣测,网络福尔摩斯们已给出了各种假说。有人认为小女孩是否患有什么因外力因素引诱而急剧改变性情的隐疾,如精神病或曾经脑损伤之类?还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场情急之下的意外。还有人分析是小女孩是否在别处受了委屈,把手伸向更弱者泄愤。有的人,则更认为此事与社会上别的一些突发事件一样,是一种反社会人格促发的疯狂行为…… 显然,目前的报道指向了,其家庭教育以及相关心理预防干预机制的缺失…… 此案涉及未成年人,信息披露可能会受一些限制。但希望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查明小女孩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真相,不是为了惩治这个女孩,毕竟她还只有10岁,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而是为了让所有的家长吸取教训,加强教育和防范,避免类似极端案件再次发生。这不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关涉真实的鲜血和生命。"
和绝大多数分析者一样,新京报亦强调"女孩的暴力倾向或许来自家长的影响":"受家暴影响的孩子,易于以暴力对待弱小,也是心理学上的常识。"此外,报道那个"女孩同学:事发前女孩说想摔婴儿"的小标题,在这篇评论中也得到了延伸:"女孩同学称,女孩事发前两三天就曾经说过想要把一个婴儿放在包里,从楼上摔下去。而此前该女孩还有把蜗牛捏碎吃掉等异常行为。另外,多名邻居称,小女孩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很有兴趣,同乘电梯,她会一直捏小朋友的脸,直到把对方捏哭。如果,这些怪异行为是真的,那么,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如果知道,家长有没有尽到保护和干预的责任?"
但是,正当搜狐也在首页说着《女孩电梯虐婴暗含"人格危机"》之际,另一些媒体有所迟疑。
南方都市报即允许作者麦嘈强调"儿童突然而起的愤怒、不受控制的举动从哪里来,科学似乎依然无法给出有力的解释":"相对于成年人出于报复心理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重庆的女小学生为何伤人、'如何'摔婴,依然存在种种疑点…… 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人们似乎都急于给出自己的解释。'反社会人格'、'精神病态'…… 此类说法不绝于耳。应该说,在得出以证据为基础的解释之前,这些标签用起来相当方便,但假如做一番深究,这些说法却似是而非。"
显然,比起吸取"老外扶大妈被讹"事件中的教训,这家广东媒体之所以发表这篇评论,更像是为了应和旁边那篇社论《苏州拆迁血案:谁该为事端升级负责》:"无法解释、无法根治的事情,简单谴责估计也无多大用处。家长配合调查并承担民事责任、医疗机构和社会保障机制紧急启动和响应,似乎是更可行、也是人们力所能及的做法。假如我们的社会普遍存在如下一种心态,即对可以解释的暴行无动于衷、噤若寒蝉,对无法解释的人伦惨剧热衷谴责,只能说,这样的心态并不可取。"
除在封面中心位置展示被摔打男孩父亲的愁容,北京青年报为此连发三篇评论,以探讨《"摔婴女孩"摔落了谁的悲剧?》。编者按所云正是:"当我们还在纠结于,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道德命题时,一个小女孩的疯狂举动,让道德之争,瞬间冲破年龄之墙,拉向幼龄化:'十来岁的小学生何以如此丧心病狂'、'这个社会怎么了'之类的道德绝望,一时间充斥网络,悲观在蔓延。"
显然,这家报纸也想要提醒绝望和愤怒的人们不要过于激动。按照第一篇文章作者王言虎的说法,就是《安静下来, 比质疑更需要勇气》:"诸多网友呼吁的,'将小女孩拉出去枪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过激言语,就未免失之愤怒,流于臆测,甚不可取。小女孩殴打原原固然有错,但若将原原从楼上跌落的原因归咎于小女孩,或许并不妥当。正义的价值序列中,先有规则,再有道义。道德喧嚣越过'疑罪从无',也是一种绑架。其实,一味的道德喧嚣,还可能遮蔽其他一些变量。比如,小女孩的精神是否有问题?若如此,则小女孩就是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殴打幼儿的非理智行为,或许并不受其控制,自然,也就与道德无涉。道德批判,也无的放矢了。反而,婴儿的婆婆因未能将其从电梯及时抱出,要承担部分监护不力的责任。悲剧已然发生,真相未明之际,公众要做的,首先应是祈祷,而非愤怒。过于愤怒,一味喧腾,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造成误伤。至少从已有信息看来,我们不能将原原的昏迷,完全归咎于小女孩。"
固然承认"这一事件看上去被误读的可能性要更小,因为电梯里的视频录像已经清楚记录了小女孩的暴戾",但舒圣祥也得以通过北京青年报强调《可怕的小女孩,首先是可怜的小女孩》:"舆论瞬间被点燃了,愤怒的网友留言不绝于目,几天前'老外扶大妈被讹'事件的大逆转,并未能给人们带去更多的冷静。暴戾的话语与不堪的辱骂,已经等不及后续的调查报道…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视频所无法记录的,也是我们所看不见的…… 虽然她以很残忍的方式,伤害了一个比她更弱小的孩子,但她也毕竟仍是一个孩子,怎能轻易以暴戾之极的语言对待她,将她想象成一个'魔鬼',必欲灭之而后快?儿童的暴力倾向,是我们社会亟待重视的现实…… 但是作为成人,我们真的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尽情抨击吗?不,我们每个人都为她的暴戾担着一份责任,而不只是她的父母。暴戾是会传染的,用暴戾对待暴戾,只会滋生更多的暴戾;要改变戾气弥漫,首先就要重建宽容——如果对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都无法宽容,那在宽容被窒息的地方,戾气必然也会传染给孩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借华西都市报版面宣布《面对"暴戾女孩"更重要的是反思》之时,"不寒而栗"的作者毛建国更想呼吁的是"就事论事":"一个不得不提的细节是,面对这位'暴戾女孩',弥漫在网上的是一些暴力词语。很多人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而丝毫没有想到,偏激地咒骂何尝不充满着暴力?人们应该深思,当指责这位女孩暴戾时,一些偏激、暴力的词语,何尝不传递了暴戾之气?面对暴戾女孩更重要的是反思,是每一个人反求诸己的反思。"
至于重庆时报评论员单士兵,既然不适合在自家媒体上评述一番,那就借京华时报一吐心声:"一个十来岁小女孩摔打只有一岁半的男童,给整个世界出了一个最残忍的人性之谜…… 包括这个小女孩在内,现在的确又有不少孩子也露出人性可怕的一面,成为连大人都害怕的'恶童'…… 反思原因,也不能只指向家长对孩子施暴。现实生活中种种恃强凌弱、暴力蛮霸现象,其实也都是在提供一个训练'恶童'的大环境…如果说,过去小女孩父亲的家暴是一种恶的训练,社会上存在种种野蛮丑陋的恶行也是对孩子向恶的教化,那么,现在如何从个体人心到整个社会,都蕴蓄着一种引导孩子向善向美的环境,来训练他们的内心走向更加善良美好,可以说刻不容缓。也只有祛除那种训练孩子向恶的社会元素,才能提供一种孩童之道,让童心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所在。"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