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现在的领导人,如果能做到两件事,也基本可以收揽民心。一是民生;二是反腐。这两项其实也是历任中国领导人的必选动作。所以,最近几个月以来,中纪委前后两轮、一共二十组的巡视组,在全国所掀起的凌厉反腐之势,如果放置在几十年的历史之中去看,并不令人意外。
不过,三中全会之后,因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纪委扩权,使纪委监察部门获得了制度上的变革,则为中国以后的反腐形势,乃至官僚机构的权力格局,都带来了全新的影响。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36条提到,各级纪委要"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还要"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并且要"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这意味着,在地方层面,过去接受上级纪委和本地党委双重领导的纪委部门,将获得更大的独立,而且还将成为地方上最高权力群体即常委会成员的监督者和制衡者;在中央层面,纪委的派驻人员,也将进入各个部位机关,展开监督,并且他们是直接对派出机构即中纪委负责,而不再接受所派驻单位的双重领导。
三中全会,等于是通过党内的最高会议,在制度上对纪委的新发展做了确认。而其实在此之前,中纪委的一些内部机构调整,已经为扩权打下了基础。今年五月份,中纪委改组了内部的纪检监察室,将其从八个扩展到十个,加强了监督和办案力量。此后的纪检监察室,已经完全覆盖所有省部级的党政机关。在媒体报道中名声显赫的中央巡视组负责发现问题,然后交由并不广为人知的纪检监察室查办。目前已落马的内蒙古自治区常委王素毅,被巡视组上报后,就是由第10室负责查办。由宋福龙担任主任的纪检监察室第10室,管辖范围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中纪委领导之下的非常设机构中央巡视组和常设机构纪检监察室,打破了一般以省为单位的分工模式,而是以大区来划分工作范围。这从制度上,降低了地方干预中纪委办案的机会。现在,随着地方一级纪委进一步独立,变成中纪委在地方上的眼睛和耳目,中纪委在整个中国的权力格局中,将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整个纪委系统,也将成为各级官员头顶的緊箍咒。
值得关注的是,中纪委的扩权,是在十八大以来,中共一系列重构官僚系统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随着三中全会的结束,中央进一步从地方上收事权,中国"强干弱枝"的状况更加明显。此时,再加上中纪委强大的监控和惩治能力,地方官员对于中央的效忠与服从,必将更进一层。同时在中央层面,由于纪检人员的派驻,各部委对于中纪委的忌殚也将上升。此举,一方面可以震慑腐败分子,实现党员干部的纯洁化;另一方面也让各级党政要员的动向,处于中央的严密监控之下。
因此,扩权之后的中纪委,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反腐败机构,而变成中央掌控各级官员的最强有力武器。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谁能指挥中纪委?谁来监督中纪委?以及,戴上了緊箍咒的各级官员,是否还会保持过去三十年来所具有的那种改革冲劲?
自从十八大以来,一些中央媒体,时不时要向中共党内成员吹风,要警惕苏联解体的教训,"不走老路,不走邪路"。而习近平本人,更是公开谈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看起来,确保党政干部在道路问题上的忠诚,应该是中共优先考虑的议题。而中纪委,作为现成的强有力工具,除了反腐败之外,还可以发挥其他的作用。
有理由相信,扩权之后的中纪委,如能在反腐问题上,打出更多的"大老虎",那么会为中国政府赢得更多的民意支持。但对于中央来说,中纪委更重要的作用或许在于——确保中央进一步集权之下,各级官员依然能够保持忠诚。
相关日志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