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星期日

墙外楼: 识局:十字路口上的伊朗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识局:十字路口上的伊朗
Dec 8th 2013, 03:55, by 墙外仙

1
(图为霍梅尼陵墓内部,一个人在祷告)

文/小暖(投稿)

在去伊朗之前,我对中东的政治文化知之甚少,抱着探险的心情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之后,每天都被全新的文化和景色所震撼。用伊朗总统内贾德的话说:"世界很大,不仅只有西方文明的力量,伊斯兰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宗教是主导的力量

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的全称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这是在伊朗人民以一种民主的形式,在赶走伊朗末代皇帝巴列维国王之后,自主选择的一条道路。

我们的考察团包含了全国对中东政治、宗教、文化、艺术深入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伊朗藏红花盛开和阿舒拉节降临的11月,来到伊朗做为期一周的考察。

我们到达德黑兰的时间,正是伊朗最大的宗教节日——阿舒拉节的前夕。阿舒拉节是什叶派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用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阿里的次子侯赛因的全家,在这一天于卡尔巴拉圣战中牺牲。侯赛因也是什叶派信奉的十二伊玛目之一。

为了感受宗教气氛,我们在阿舒拉节的当天赶到伊朗东部城市马什哈德。马什哈德是伊朗第二大城市,呼罗珊省的首府,也是什叶派的圣城之一。马什哈德的字面意思是"殉难的地方",什叶派伊玛目阿里·利达的墓地就坐落在马什哈德,马什哈德整座城市也是由利达的陵墓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伊朗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就出生在马什哈德。

我们到达马什哈德已经是傍晚,阿舒拉节也正是在夜晚开始。吃过晚饭后,我们便开始步行前往利达陵墓。

马什哈德老城区的主干道便径直通往陵墓,在距离陵墓还有2公里的地方,为纪念欧塞因遇难的游行队伍便开始占据街道,一直蔓延到陵墓前连绵不绝。阿舒拉节期间,伊朗全国放假三天,整个伊朗都全心投入到宗教的仪式中去。在马什哈德的街道两边,有很多免费提供红茶和食品的简易帐篷,无不张贴着象征遇难的大幅宗教海报,没有哄抢,一切分发食物和饮料的队伍尽然有序。

与前一日我们在东部小镇加延看到的游行活动相同,游行的队伍全部由男人组成,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由一辆载着音响设备的花车带领。队伍的领导者现场通过音响设备,演唱着含有阿里名字的悲伤歌曲。游行的大部队分成2队,紧跟在花车后。所有男人都用剑和铁链抽打自己的身体,神情凝重而悲伤。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样做的寓意,是穆斯林在自责自己,为什么让伊玛目如此孤独的死去。

2公里长的道路都被游行的队伍充满了,人群显得非常激动,很多男人大声的吼叫着,撕心裂肺地哭着,连我们非教徒看到这样的场景也被深深感动。穿着长袍的女人们则在道路两边围观。

2
(图为阿舒拉节的第二天,在马什哈德街头游行的人)

利达的陵墓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从很远的地方看去,利达墓的金顶非常辉煌。在接近陵墓的广场上,所有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保检查才能进入陵墓中。当地人告诉我们,以前,非穆斯林是不准进入利达墓的,这一规定现在略有放松。所有女士都必须披上长袍才可以进入陵墓,相机等设备也不能带入。在陵墓入口处的最后一道安检处,一个工作人员问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随团的导游告诉我们要回答佛教或者基督教。"因为伊朗人是不会理解世界上还有人是可以没有信仰的。"导游说。

走进陵墓,就和进入伊朗所有的清真寺一样,你会看到所有的老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都在一边朗读古兰经,一边真诚的哭泣。每个人都显得那样肃穆和安宁,仿佛时光可以倒转回千年之前,与先知同在。

我曾经在一个伊朗的清真寺中,被一位老妇人拉着手,一遍遍认真地用阿拉伯语教我朗读古兰经。虽然不知道这些经文的含义是什么,但可以感受到妇人的那种宁静的幸福感。

这样的宗教氛围不仅仅在节日才会出现,事实上,宗教渗透到伊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伊朗有两套法律,一套是世俗法律,另一套是古兰经法律。在伊朗,一个人如果犯罪,法院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套法律来给犯人定罪。在古兰经中,抢劫和偷窃都是很重的罪行,偷窃者需要被施以鞭刑,偷窃3次就会被砍掉手指,而抢劫则是死罪。所以伊朗人告诉我们,伊朗当地的治安非常好,全伊朗都没有小偷。而强奸这样的罪行在伊朗更是不可想象的,一经出现必定被处以极刑。

在伊朗人的生活中,祷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住的每一个宾馆都有小小的祷告室,在机场等公共场合也都有祷告室。一到祷告时间,就会有高音喇叭播放音乐,提醒祷告时间,一天有5次。

走在大街上,可以感到伊朗人从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淡定和友善的气质。我们的伊朗导游一直向我们强调,每一个人都带着伊斯兰民族的深深自豪感,而他则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说着他的血统是如何纯真,判断的标准就是头上长有突起的像角一样的骨头。而宗教信仰又使伊朗人民非常友善,这种气氛有时候使他们都热情得过了头。

我们团队的几乎所有团员,都在大街上接受过陌生伊朗民众的帮助。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有一次出门打车,由于被宾馆告知车费大约是21万元,所以我们就在下车时给了司机21万。当我们走出车子后,司机追上来执意要退还10万给我们,告诉我们给的太多了。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个司机如果接受了我们多给的钱,则会一辈子良心不安,并且如果这些钱不能退还,他们将把钱捐赠到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捐款箱中,用于做慈善。

而走在街上,迎面走来的伊朗人也会主动和我们问好,并希望和我们聊天,英语好的还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如果你提出需要什么帮助,对方会毫不犹豫放下手边所有的事情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样的热情令我们有时都会不知所措。

现代化的暗潮涌动

《我在伊朗长大》是伊朗大概最有名的一部电影,是一位在伊朗出生和长大,最后移民法国的小女孩的成长日记。这部电影讲述的时代背景,正是巴列维国王被赶走后,霍梅尼刚开始领导伊朗的时期。但是在这部日记中描述的宗教领袖领导下的伊朗生活,是黑暗的、压抑的甚至是血腥的,同我们所看到的祥和宁静大相径庭。

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能都会和我有一样的困惑,在这个被现代化席卷的政教合一的国家里,宗教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真实的宗教管制下的生活是不是一如我们看到的一般美好呢?而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就是,宗教化的道路对这个地处中东的国家来说,是不是一条最正确的道路呢?大部分的伊朗人民支持宗教化的道路吗?中东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宗教是否可以救伊朗?

3
(图为伊朗街头的反美宣传画)

这个问题在我第一天到达德黑兰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惊人的答案。我们到达德黑兰后首先前往了伊朗宗教领袖、赶走国王建立政教合一政权的霍梅尼陵寝进行拜谒。奇怪的是,当来到霍梅尼陵寝后我们发现,前来拜谒的人并不多,陵寝周围空空荡荡。更加震惊的是,导游偷偷告诉我,当地人都不来陵寝拜谒,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他说阿拉伯人的时候,语气显得很不屑。

"我们不喜欢霍梅尼!"导游最后对我说。

当时我非常震惊,难道霍梅尼不是所有伊朗人的精神领袖吗?当年伊朗人民游行逼走巴列维国王,把他们的宗教领袖霍梅尼从海外迎接回来,为此还建造了自由塔来庆祝重获自由,这甚至是伊朗民主的象征。

有一天在宾馆,几位伊朗人主动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才揭开了这个谜团。

我们来到这位伊朗人的家后,他主动要求女士们把头巾摘掉,表示伊朗女性们自己都非常不愿意佩戴头巾,只是迫于法律压力才不得不这样。主人是可口可乐在伊朗的代理商,在伊朗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家里显得非常富裕。三层的别墅自带电梯,陈设非常豪华,家中挂满了昂贵的波斯地毯。

主人的爸爸在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后,主动拿出他珍藏多年的一份剪报给我们看,其中所有内容都是有关巴列维国王当政时对其的报道。老父亲此时看到国王的照片,仍然透露出崇敬和欣喜的表情。

老人家的大女儿英文很好,她向我们解释到,事实上从过去到今天,中产阶级一直都非常拥护和怀念巴列维国王。巴列维国王是一位主张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国王,希望将伊朗带入一个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他有着让伊朗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雄心,为此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在巴列维国王时期,宗教的因素被淡化,伊朗境内获得空前的自由,妇女们可以干更多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宗教束缚,国家朝着强盛的方向在推进。中产阶级对此真心拥护。但是由于过去激进的政策没有考虑到底层人民的诉求,底层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很大改善,所以巴列维国王并不受到底层人民的拥戴。加上其宗教改革的政策动了许多宗教阶级的蛋糕,他主张将教会的土地和财产都收归国家,这一点大大激怒了宗教势力。故就在伊朗现代化强国美梦几乎实现的时候,人民走上街头逼走国王,迎来了宗教领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但是很多年过去了,伊朗国内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发展,和美国决裂后,对西方封锁的政策使得伊朗受到严格的制裁。伊朗境内仍然不可以使用信用卡,石油资源丰富却没有现成的开采设备,石油也缺乏销售渠道。

所以在现在的伊朗国内,怀念国王时期的群体仍然存在,多以中产和以上阶级为主。对于宗教制度真心拥戴的,多为底层民众。这种希望国家变得开放和富强的呼声,已经在伊朗国内形成很大的势力,相信政府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随着中东其他国家的开放和发展,伊朗也意识到要在中东地区立足,必须找到更加适合伊朗的道路,做出一些改变。

11月12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称,伊朗希望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并开始与6大国就核问题开始新一轮谈判。11月24日,伊朗与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在日内瓦就伊朗核问题达成一项"具有历史性突破"的阶段性协议,伊朗同意接受国际监督,暂停生产5%以上浓缩铀。与此同时,美国称将放宽对伊朗总价值约70亿美元的制裁措施。

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伊朗向世界开放的一点努力。而政教合一的体制如何进一步走向现代化,整个中东都在拭目以待。

4
作者小暖在伊朗

5
(图为采摘藏红花)



伊朗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几个世纪以来,这个被几次屠城的民族凭借着执着和警醒,顽强地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血脉和文化传承,即使是现代化的冲击,也没有磨灭掉他们身上这种诗人的气质,因为那已经深入骨髓。

诗的王国

什么是诗人的气质?诗人往往是人海中那些经历过巨大痛苦的人,他们比常人更加敏感而隐忍,爱像自己的内心发问。

伊朗便深深具有这一种诗人的气质。

波斯帝国所处的位置,一直都是这世界上战乱的核心,周围是世界上最强悍的民族:蒙古、突厥和阿拉伯。这三个民族在历史上曾轮番对波斯进行过侵略和占领,一直到现在,当你和伊朗小孩讲到这三个民族,都能从他们眼里看到恐惧的表情。这种对"野蛮"民族的恐惧,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个民族的血液里。

而伊朗东部这个叫做尼沙普尔(内沙布尔)的小镇,就像是诗人的心脏,向你完全展现了诗歌和恐惧如何同时扎根在这里。

尼沙普尔古称"纳霞堡",是5世纪最负盛名的世界"知识之城"。在5世纪时,波斯帝国的疆域非常辽阔,包括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等,这个小城处于帝国的边缘,它内向波斯帝国,而外面,就是强悍的蒙古和突厥民族。故这个小城成为是波斯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在这一道防线上,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和艺术家。、

我们那个拥有两个硕士文凭的伊朗导游Iradg,在讲到这个小城的时候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他以一种伊朗人的逻辑告诉我们,之所以战乱的频繁和文艺的繁荣可以共处于这里,并不是偶然。正是由于地处这样一个危险地地区,所以尼沙普尔小镇的居民总是呆在相对安全的小镇里不出门,从而有很多时间学习和思考,才培养出艺术的气质。

被誉为波斯四大诗人之一的海亚姆就出生在尼沙普尔,和那个时代大部分的杰出人物一样,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伊朗人认为,海亚姆是世界上第一个预测地球是圆的,并且计算出地球体积的人。

与此同时,伊朗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批画家,也都来自尼沙普尔。

而令你想象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小城,在历史上曾经被蒙古人屠城。

由于尼沙普尔守军曾经于1220年击退并杀了蒙古将军脱合察,1221年当蒙古再次攻陷这里后,便进行了屠城。尼沙普尔遭到彻底摧毁。脱合察的遗孀主持了这次屠杀,全城居民都被砍头,并将首级按男、女、小孩分别堆成金字塔形。据说,连城中的猫、狗也被宰杀。

海亚姆的陵墓是尼沙普尔最著名的景点,和我们想象中的古朴不同,其外形极具现代化,像一顶天蓝色的帽子,用波斯人最喜欢的碎马赛克装饰。时值深秋,花园里金黄色的落叶铺了一地,还不时会有几只警觉的波斯猫点缀其中。Iradg带领我们这群中国人参观的时候说,每一个伊朗人都可以背出几句来自他们民族古代的诗歌。我毫无压力地告诉他说,一个中国学生能背出的诗歌一定更多!

尼沙普尔盛产绿松石和精美玻璃制品。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当地居民不管男女,几乎都随身佩戴绿松石饰品,多是戒指。在尼沙普尔,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专门出售绿松石饰品的首饰店,里面摆满了从天蓝色到翠绿色的绿松石。

7
(图为绿松石)

不仅仅是蒙古,在历史上阿拉伯和突厥每一次攻陷这个国家,都试图用暴力摧毁这里的文明。

所以波斯这个民族有着一种很强的危机感,他们之所以那样保护他们的女性,正是由于在长期被他族侵略的过程中,需要靠女性生育来延续民族。波斯民族严禁和外族通婚,也是为了用这种方式来维持其民族的纯洁性。

而说到为延续波斯文明而做出的贡献,没有人可以和菲尔多西比。菲尔多西是波斯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的伟大史诗《王书》,不仅保护了波斯语不在战乱中灭绝,并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在波斯被阿拉伯占领期间,阿拉伯人强迫波斯人要学习阿拉伯语,并且不准波斯人说他们的母语。波斯人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便白天说阿拉伯语,每晚回到家后,悄悄地教自己的孩子波斯语,而教授波斯语最好的教材就是《王书》。《王书》的创作历时40年,长达 60000 双行,叙述内容的时间跨度在4000年以上,从开天辟地写到 651 年波斯帝国灭亡时止,用最纯正和优美的波斯语,简要叙述了波斯历史上50个帝王公侯的生平事迹,并汇集了数千年来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事实上,这种诗人气质在波斯人身上保留至今。伊朗电影在世界上以描写细腻的内心世界见长,正是这种文人气质的延续。我看过的伊朗电影,除了《我在伊朗长大》以外,还有《小鞋子》、《天堂的颜色》和《一次别离》。在我看来,这些电影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充满了宗教感,讲述人在面对世界时候的矛盾和挣扎,每一个故事都相信人性善的力量,完成了一场艰难的救赎。

"我认为,伊朗电影之所以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正是因为在伊朗,目前拍摄影视作品受到非常大的管制,能够触屏的题材很少,政治问题是一个禁区,所以逼迫伊朗的导演只能走向内心挖掘的道路,所以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风格。"我们在东部穿越的时候,一位年轻的伊朗女生和我们聊到伊朗电影时这样说到。在看过新上映的电影《无人区》后,我觉得宁浩也正是在做这样一个很好的尝试。

快乐的藏红花

穿行在广阔的伊朗东部地区,除了诗歌,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东西就是藏红花。对于藏红花的神奇功效,我想中国人多少都有耳闻,熟悉清宫秘史者可能更加了解。但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藏红花的原产地事实上在伊朗,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顺利地人工培植藏红花。

藏红花的采摘、制作和食用过程,就是一部伊朗文化。和被当做一种神秘药材不同,伊朗人眼中的藏红花是一种日常必须的食材。伊朗人用藏红花泡茶喝,或当做调味剂和食品染色剂。举世闻名的波斯地毯,也是用藏红花来染色。

在伊朗人认为,食用藏红花可以让人兴奋,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所以在伊朗,藏红花是一种快乐的花。在几乎所有餐厅,被盛在大盘子端上桌的米饭,都用藏红花把表面染上金黄色,然后用一种小小的像枸杞一样的berry干来点缀。在杂货店,还有藏红花冰淇淋出售,两块酥脆的薄饼把橙色的冰淇淋夹在中间,味道绝对比哈根达斯上好几个台阶。

而与此同时,藏红花的制作过程是艰辛的,这种纯手工的特性类似茶叶制作,所以更融入了许多伊朗文化。

我们平常见到的藏红花产品,为红色絮状,那事实上是藏红花的花蕊。开放在土地上的藏红花是紫色的,那种睡莲的颜色,比桃花大一点,长在土地上。每一朵藏红花都只有三根花蕾,而也只有这三根花蕊才有食用价值,所以产量极低,非常珍贵。

每年,藏红花的采摘季节只有两周,并且只产在伊朗东部。藏红花必须在日落前采摘完毕,天黑之后,藏红花就会闭合起来。

于是在这两周的采摘季节里,每天清晨,藏红花农场的全体家庭成员都出动了,连只有2、3岁的小孩子也跟在大人身后拿着塑料筒子接采摘下来的藏红花。采摘的时候,用手把整朵藏红花向上拔出来,不能弄断花蕾,然后扔进塑料桶里。然后,一桶一桶的藏红花被运到每个村子里被指定的宽敞房间里,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茶和饼干,一边将花蕊从花朵中挑拣出来,排列成整齐地一束一束,然后再风干处理。整个房间里,紫色的花瓣铺满了一地。

8
(图为藏红花挑拣过程)

需要提醒的是,藏红花对女性健康虽然有益,但女性切忌不能过量食用。如果用藏红花来泡茶,必须喝两天后停两天。"因为功力太强劲了,喝多了受不了。"我们的导游说。

相关日志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